banner1
你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品牌专题
新闻中心

千年繁盛黄埔港,流传着四航二先辈们的建港故事

2022-06-20  08:55:28 作者:四航二公司点击:1868次

9.jpg

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,也是四航局、二公司成立70周年。70年来,四航二建设者逢山开路,遇水架桥,艰苦创业,在民族崛起与振兴风云中肇基创业,在国家改革与开放浪潮中发展壮大,在中国梦奋斗征程中做优做强。现推出“七十年·七十个项目”系列专题,激励广大员工砥砺传承、担当奋进,汇聚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力量,争做打造“责任四航、创新四航、品质四航、价值四航”典范。

1400多年,黄埔港对外贸易长盛不衰,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水运建设者们艰苦创业的精神,值得我们崇敬,这其中也有二公司建设者们一段段建港故事。

千年古港在新中国的延续

隋唐时期,黄浦港湾(黄埔古港)已经是船舶进出广州的外港停泊地,当时被称为扶胥港,明、清以后始称黄埔港。解放后,黄埔港成为当时华南地区最大的沿海和远洋交通运输枢纽,使孙中山在黄埔建设“南方大港”的遗愿得以实现。

新中国成立后,经过港区修复、航道疏浚,黄埔港1950年10月重新开港。随后规模不断扩大、设施不断完善。

为扩大黄埔港的吞吐能力,1953年2月开始新建黄埔港中级码头,这是二公司的前身早期承建的第一座较大型的码头,岸线长100米,为顺岸式钢筋混凝土高桩框架板桩结构型式,码头前沿设计水深-6.0米,由黄埔工区主任杜松波、副主任陈应元主持施工。当年完成了全部制桩,并打桩26根。原计划年内完成,受当时的技术设备条件限制,对码头基础地质勘探有误,设计桩长不够,导致被迫停工。修改设计后,采取码头基础挖泥换砂、增加板桩长度等措施,于1954年继续施工。


我国自主设计施工的首个高桩岸壁式结构码头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高桩岸壁式结构码头,在我国过去虽有建筑,但均依赖国外,全部工程从设计到施工由我国自行主持尚属首次,从技术人员到一线工人均缺乏相应工作经验。施工技术、工艺工法只能一边摸索,一边改善。由于施工初期存在的技术问题,1954年在打混凝上斜桩时发生严重开裂,在所打的68根桩中有30处间缝超过规定。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派员指导下,采取角钢加固桩体,改用重锤轻打并配合水冲法解决了打桩困难,为缩短预制混凝土桩工期,采用蒸汽养护,争得了时间。水下桩缝之间超过规定的,由潜水工下水作业,一一补好,终于克服了重重困滩,至1954年11月16日全部竣工,投入使用。

1987年12月黄埔港并入广州港,成立广州港务局。1986年以“黄埔云樯”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。